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?

作者:李丹怡 时间:2017-11-30 点击数: 责任编辑:


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近尾声。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,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,比去年增加30万人。

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,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?找工作难在哪里?哪些心态影响他们对行业、就业地的选择?记者近日在湖北、辽宁、重庆、安徽等全国多地展开调查。

探寻1:毕业人数再创新高,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?

调查:核心问题是“找好工作难”

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,不少人对就业形势感到担忧。

“虽然很多人说找工作难,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八成的人拿到了至少一个单位的录用通知,很多人拿到好几份工作协议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难,而是找到心仪的工作难。”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丁雪峰说。

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,今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43万人左右,该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求约200万个,相当于平均1个毕业生可以有5个就业岗位可供选择。

记者采访发现,多地校园招聘中提供岗位数量都有所增加。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,去年,学校层面接待校园招聘企业3800多家,今年已超过4000家。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,新增的就业企业与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
安徽省合肥学院学工处副处长纪平说,今年来校招聘提供岗位数量约2万个,比去年增长5%左右,新增招聘岗位增幅超过毕业生数量增幅。

记者在广东、四川等地的多个招聘会现场看到,不少求职的毕业生都拿到好几个企业的录用通知,但还会再到招聘会上“骑驴找马”,看是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。

“慢就业”成为近年来就业新特点。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冠仁说:“过去,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找到理想岗位,会先找个能自食其力的工作,同时继续抓紧寻找机会。而现在,在大学生中‘慢就业’的情况越来越多。”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,全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占比达7.5%,其中4%的群体在继续找工作,1.1%的群体在继续准备升学,2.4%的群体属于既不求职也不求学的“待定族”。

探寻2:经济增速放缓为何就业仍保持稳定?

调查:新兴产业替代制造业成“稳压器”

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步入“新常态”的背景下,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仍能保持整体稳定?

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刘铸等业内专家认为,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,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机器换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,对员工需求减少。但信息技术、文体娱乐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,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,起到就业“稳压器”的重要作用。

纪平说,近两年来,进校招聘的软件开发、通信工程、教育培训类企业与岗位数量明显增多。

2016年,北京、广东、河南、湖北、山东等9个省份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340万人,占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近一半。记者梳理上述省份公布的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》发现,此前,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制造业,近年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。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,吸纳大学生人数占比大幅上升。

以“世界工厂”广东为例,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为53.5万人,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为17.19%,比2012年减少了4.6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在商务服务、文体娱乐、信息技术、科技服务4个行业中,大学生就业量占比上升近5个百分点。

“随着钢铁‘去产能’等因素影响,现在针对大学生的岗位招聘中,已经很少出现钢铁企业的身影。”安徽省人社厅就业处副处长吴传华说。相形之下,科大讯飞等信息科技公司对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激增,填补了钢铁行业招聘数量减少的“缺口”。

探寻3:坚守还是离开“北上广”?

调查:就业地选择多元化趋势明显,“新一线”城市彰显魅力

早在去年上半年,合肥学院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李亮,就和40多个同学,与合肥一家信息科技企业签订了工作协议。

“以往,IT领域的很多师兄、师姐都选择在‘北上广深’打拼。”李亮说,不过这两年,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留在合肥。因为一线城市房价太高,而且发展机会不如二线城市多。

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,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,近两年,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“北上广”等一线城市,成都、杭州、武汉、重庆、南京等“新一线”城市魅力凸显,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。

记者梳理湖北、湖南、河南3个中部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流向数据看到,近3年来,3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上升趋势。

丁雪峰说,湖北是高教大省,往年大量毕业生流向珠三角、长三角。近年来,留在湖北就业比例稳中有升,2016届42.7万名毕业生中,60.2%选择留在湖北,同比增长1.25个百分点。

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,近年来,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、制造业正逐步向中、西部地区转移。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、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。

探寻4:读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?

调查:深造人数逐年上升,重点高校本科生过半留学

近年来,随着人数增加,研究生和海归的薪酬不再像从前那样优势明显,不少人质疑读研究生和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回报低。

不过,记者采访发现,除传统求职外,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。

2014年至2016年三届毕业生中,浙江省选择升学或出国人数占比从7.1%提高至9.3%,陕西省选择升学或出境深造的高校毕业生占比从0.85%提高至0.89%。

在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中,深造的氛围更为浓厚。近年来,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本科生升学或出境深造占比保持在80%左右。武汉大学本科生升学或出境深造占比从2014年的52.8%,到去年提高至57.1%。

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晏金柱说,一些专业几乎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会选择读研或出国。“比如,生科院的基础性学科100多名本科生中,直接就业的仅10多个人,其余的都选择升学或留学”。

田冠仁说,当前,随着就业市场上知名企业针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,加上就业领域逐步细分,导致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,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。

“走出国门求学的人数攀升,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。”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,“海归”的素质也大不相同。他们中的优秀分子,因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,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带来新思维和新活力,容易受到关注和青睐。

探寻5:部分大学生就业“焦虑感”来自哪里?

调查:精英教育变“大众教育”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,女生就业歧视依然突出

记者采访发现,受高等教育定位变化、生活成本压力加剧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,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与焦虑。

安徽一所二本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的祝欢虽已考研成功,但对未来却并不乐观。“基础学科就业渠道很窄。”祝欢说,尽管软件开发、保险精算都需要应用数学支撑,但学校课程很少与这些就业需求关联,“读研无非是推迟就业”。

一些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连续多年高校扩招,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,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。而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或者行政级别升格,纷纷大量开设同质化的基础研究性专业,造成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需求,就职碰壁。

多位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,在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,许多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讲授方式已经明显落后。这种情况在一些非名校中更为突出。

此外,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,尤其是动辄破万的房价,相对有限的薪酬涨幅,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。

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的陈雯在深圳找到一份年薪12万元的工作,近两年来暴涨的房价让她陷入困扰:“每月房租至少两三千,加上交通与吃饭开销,过万月薪能剩下的不到三千。”陈雯说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性别歧视仍是女生找工作的“拦路虎”,各种隐性歧视仍然较为突出。

记者在东北一所高校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上看到,一家科研院所虽然招聘岗位并未限定性别,但却只收男生简历。一位重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坦言,现在很多企业进校招聘时往往都筛掉女生,尤其是女研究生,“因为女研究生很快面临结婚、生育等问题。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后,女职工的有效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,用人单位的普遍顾虑加剧了女生求职难度。”

刘铸等业内人士建议,高校在特色定位、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要突出多元化,并与市场需求结合。政府应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保障。此外,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,对存在就业歧视的招聘企业纳入黑名单。

版权所有©2024 皇冠正规娱乐平台 - 皇冠9393体育平台
地址:河南省郑州新郑龙湖镇文昌路1号 邮编:451191 网站:www.qyhysy.com

Baidu
sogou